(取材自美國ICI網站)
通常都是會有近期甚至幾年的報酬率(return)。可是廣告幾乎都有老王賣瓜的情況,因此該如何檢視廣告單上的績效圖表,美國的ICI在2004年有專文介紹。而SCE也針對基金的買家建議在購買前能注意某些事項,不要盡信銀行理專或保險業務員的舌燦蓮花,只注意眼前的報酬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,要自己有判斷力。
ICI說明的重點如下
績效僅供參考不是絕對。很多基金在廣告時吹噓他們的有多好,但是事實證明過去績效並不代表未來績效。通常投資人只在意眼前報酬率,而忽略潛在風險。因此,美國SEC特別專文“Mutual Fund Investing: Look at More Than a Fund’s Past Performance”提醒投資人注意。內容包括:基金的投資標的與種類、各項費用、稅金、規模、成立時間、即時消息、風險等都應注意。這跟一般認知的把基金交給經理人,坐享收益的觀念,大不相同。基金投資者仍應做一些功課。
確立投資目標。每種基金依據他的性質,操作的方式不同,收益分配方式也不同。投資人應該詳細閱讀公開說明書。
報酬率計算日期。基金報酬率會隨著時間的更替而有所改變。因此廣告上的計算基準日需注意,以免被耍的暈頭轉向。
績效比較。根據美國SEC規定,基金必須包含1、5、10年的平均年報酬率的顯示(除非是成立不到10年),好讓投資人能在性質類似的基金中,作為購買參考。雖然過去不代表未來,但能讓人了解他過去的豐功偉業。
標準化的績效。也就是廣告中的呈現的數字必須是用同樣方式來計算後再公告,不能造假。不能為了求數字美觀,在比較時,故意將自己的報酬率提高而別人的卻較低,或是拿性質不同的基金作比較。且比較的基準日必須相同,以求在相同時間內的操作績效。而投資人更要搞清楚一點,因為每個人購買時間點的不同,最後的績效也不同,不能單憑廣告來確定未來。
其他績效數字的顯示。很多廣告會另外再編製6、3、1個月甚至一星期或每天的漲跌幅,結果使得投資人將基金當做投機在玩(尤其是台灣人)。一個長期投資的人,短期的漲跌是不會被動搖意志的,2-30年後的果實才是最甜美的。
警語與說明。2004年起,美國的基金廣告必須加註相關警語,提醒投資大眾投資時應注意的事項。說明績效只是購買基金的參考之一,更重要的,風險與總開銷及其他費用更應該留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